陶瓷新闻

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全集

2023-04-21
拉坯——将坯泥放在卷轴上(即轮上),利用卷轴旋转的动力,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,这是我国陶瓷生产的传统方法,这个过程称为拉坯。盘、碗等圆形器皿采用拉坯法成型。

手绘陶器
拉坯——当拉拔毛坯半干时,将其放在卷轴上,用刀修整,使表面光滑、厚实、均匀,此工序称为拉坯。

挖足——圆器拉坯时,底部留有3寸长的泥靶(柄),然后将挖器的底足挖入底足,这个过程称为挖足。

粘土条状建筑——一种原始的陶器成型方法。制作时,先将泥卷成长条,然后按形状要求自下而上成型,再用手或简单工具将里外抹平,制成器皿。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陶器常常在内壁上留下泥盘的痕迹。

轮系——用轮式轮子制作陶瓷的方法,主要部件是一个木质圆轮,轮子下面有一根立轴,立轴下端埋在土里,有一个轮毂,方便轮子转动。利用轮机的旋转力,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。旋转法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,制作的器物形状规则,厚度均匀。

逆烧——一种烧制瓷器的方法。箱内放入垫饼或耐高温细砂,对器物进行正式的烘烤,称为回烧。

逆火过程中如何叠放三角垫片

叠堆——一种烧制瓷器的方法。即多件器物叠在一起焚烧,器物间隔放置,垫住被烧物。它可以分为:

(1)叠钉,古代就用这种方法;

(2)支圈叠烧,如固定窑;

x

过烧——一种烧制瓷器的方法。即把瓷器盖在有支撑环或桶梯形撑条的盒子内烘烤,始于北宋,景德镇及东南地区的青白瓷窑系也有使用。优点是产量高、变形小;缺点是器物口部无釉,使用不方便。

素烧——指需要两次烧成的陶瓷,即先入窑以低温(约750~950℃)烧成坯体,称为素烧,然后再施釉入窑烧制。可增加坯体强度,提高真品率。
涩圈——瓷坯叠放前,在器物内部刮去一圈釉,未上釉的地方称为“涩圈”,流行于金元时期。
浸釉——浸釉是陶瓷施釉工艺之一,又称“浸釉”。将坯体浸入釉中一段时间​​后取出,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膏粘附在坯体上。釉层的厚度由坯体的吸水率、釉浆的浓度和浸渍时间来控制。适用于厚胎体及杯碗制品上釉。
吹釉——是中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。用细纱套在竹筒上,沾上釉料,用口吹釉,吹釉次数视器物大小而定,多则17~18次,少则3~4次。其优点是使器物内部釉色均匀一致,这种方法多用于大型器物、薄胎及釉面制品。首创于明代景德镇。
施釉——对大型器物施釉的工艺,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。双手各拿一个碗或勺子,舀出釉浆,倒在坯体上。
施釉——中国传统施釉方法之一。操作时将釉膏倒入坯体内部,然后摇动,使上下左右均匀施釉,并将多余的釉膏倒出,此法适用于瓶、壶等器物。
印刷——一种陶瓷装饰技术。坯体尚未干燥时,就在坯体上印上刻有装饰图案的压痕,因而得名。春秋战国时期,印花硬陶得到广泛应用,从此成为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技法之一。宋代定窑印花瓷器最具代表性。
划花——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。用尖头工具在瓷坯上划线,装饰图案,故名。盛于宋代,有花鸟、人物、龙凤等。
雕刻——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术。用刀在瓷坯上刻出装饰图案,故名。其特点是用力较大,线条比笔画更深、更宽。盛行于宋代,以北方耀州窑的雕花器物最为著名。
采花——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。在画有图案的瓷坯上,除去图案以外的部分,使图案凸出,故名。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,以棕白花为最具特色。金元时期,山西窑瓷也相当盛行,黑釉花独具特色。
珍珠划花——一种瓷器装饰技术。划伤的瓷坯上,缝隙中布满了细密的珍珠纹,故而得名,从晚唐河南密县窑起,宋代流行河南、河北、山西瓷窑,以河南登封窑产品最具特色。
贴花 - 一种陶瓷装饰技术。采用成型或揉捏等方法,将胎泥制成各种图案,然后粘贴在坯体上,因而得名。唐代、沙窑的绿釉褐贴花,以及河南巩县窑的唐三彩贴花装饰,均享有盛誉。
剪纸贴花 - 一种瓷器装饰技术。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,它将剪纸图案移植到瓷器装饰上,因而得名。原宋代江西吉州窑,黑釉茶壶中,饰有梅花、木叶、凤凰、蝴蝶等图案,剪纸效果显着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
化妆泥——一种美化轮胎颜色的方法。为了补偿瓷胎颜色的影响,在胎坯上涂上一层白色瓷土,使胎面光滑洁白,从而改善釉色,这种方法所用的瓷土称为化妆土。化妆泥始于西晋浙江婺州窑青瓷,隋唐时期广泛使用北方白瓷,宋代磁州窑瓷器的使用也很普遍,尤其是剔除品种使用较多。
金描——一种陶瓷装饰技术。它是在陶瓷上涂金,然后烧制而成,因而得名。宋代定窑有白釉描金器和黑釉描金器,据文献记载,宋代定窑“以蒜汁描金”。此后,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瓷器上都出现了金画。
紫铁足——瓷器的装饰特征。南宋官窑、传家窑和宋代龙泉窑的一些品种,由于胎骨含铁量较高,在还原性气氛中烧成时,器口釉在水下流淌,釉层薄时胎色呈紫色;足部裸露部分呈铁黑色,即所谓“紫铁足”。
金丝丝——瓷器的装饰特征。传家窑瓷器,由于烧成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,形成釉面开片,大粒片呈黑色,小粒片呈金黄色,一黑一黄,即所谓“金丝铁丝”。
开口——由于烧成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,宋代官窑、传家窑、龙泉窑个别品种具有开口特征。宋代以后,景德镇窑也有仿烧。
肋骨 - 瓷器的装饰特征。南宋龙泉窑青瓷,有的部位制作有条状突起,施釉时釉特别薄,颜色浅,反差大,即所谓的筋。
蚯蚓走泥纹——瓷器的釉面特征。瓷坯上釉干燥后,釉层产生裂纹,烧成过程中釉料流动,弥合裂纹,造成蚯蚓爬出泥土后留下的痕迹,故名。是宋代河南省蔚县钧窑瓷器的一大特色。
蟹爪纹——瓷器釉面特征。由于器物施釉时,厚釉下垂形成泪痕后留下的痕迹,故名,这是宋代定窑白瓷釉色的特点之一。
绳文 -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装饰图案之一。因图案形状如打结的绳纹而得名。在尚未干燥的陶坯上使用缠绳或刻绳纹的陶拍,烧成后在器物表面留下绳纹图案。
几何图案——陶瓷装饰图案之一。点、线、面构成各种规则的几何图形,因而得名。如三角形纹、格子纹、方格纹、锯齿纹、圆形纹、菱形纹、锯齿纹、云雷纹、背纹等。
X
We use cookies to offer you a better browsing experience, analyze site traffic and personalize content. By using this site,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. Privacy Policy
Reject Accept